English

给世人以警策为发展寻良方

2000-04-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戴吾三 我有话说

二十年前,当我们刚刚打开国门惊讶地面对外部世界,急切地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时,很少有人想到(除了有眼光的科学家)科技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而今,当中国的科技实实在在发展了,我们也切实地遭遇到若干令人头疼的问题:天空因汽车排放的尾气而不再蔚蓝,湖泊因工厂的废液而不再清澈,农产品因滥用化肥使人不敢放心地食用,居室装修的化学物质使人感到鼻塞胸闷。其实这仅是与我们生活有关的问题,远远不是科技产生的危害的全部,若一一细述,你一定会触目惊心,忧虑重重!

最近,由徐飞、张秉伦等四人合著的《科技文明的代价》一书详尽地列举了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种种弊端,将使你以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科学技术。书中指出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我们一般理解生存环境污染是指大气、水质、噪音这种易为人察觉的污染,实则环境污染还包括放射性、电磁波、光、热、精神心理等不为人所察觉的污染。如电磁波污染就是人们眼睛看不见的一种污染。目前全世界拥有900多万个电视台、几十万个微波通讯塔、几万个雷达站、30多万个民用电台,还有更多的难以统计的电脑等等,使人类生活在一个电磁波笼罩的环境中,当电磁波辐射造成的“电子雾”强度超过极限值时,将引起妇女不孕、心绪不宁、眼白内障和致癌等病变。又如时下媒体常说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比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成为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人们在充分享用信息带来的益处时,却易忽视信息伴随的污染。实际信息来源错综复杂、内容虚实混淆,常给人以错觉,真伪难辨,以至在社会上无秩序地泛滥,扰乱人的判断能力,引起心理变态,发生烦躁不安、性情孤僻、精神萎靡、喜怒无常等,有时甚至可诱发自杀和犯罪……医学家已将其称为信息污染综合症。信息污染综合症多发现于信息发达地区,但不发达地区也同样存在,有时发病率甚至更为严重。因为这些地区信息闭塞,有不少人愚昧无知,人们过滤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很低,很容易造成失真、以至虚假信息在大范围污染。

《科技文明的代价》一书还分析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直接和隐性的危害。如科学家发现,每个人体内部都存在着癌基因或叫肿瘤因子,它们往往是潜在的,并不威肋人的健康。但是,人体若受到病毒侵袭、射线辐射和致癌物质的毒害,癌基因就可能被激活,使体内产生癌细胞,并快速增殖。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虽具有杀伤癌细胞的能力,但这个系统一旦失控,癌细胞便会猖獗泛滥,从而形成癌变,最终导致人体死亡。许多事实证明,某些人类自己破坏的水土环境就是诱发癌症的“温床”!再如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广泛应用,“计算机病毒”在世界范围内肆虐作恶。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特殊编制的计算机小程序,能够搅乱、改变或摧毁计算机中的软件,轻则给计算机用户们开个玩笑,重则使整个计算机网络瘫痪。计算机病毒隐藏较深,传染性极强,破坏性极大。与计算机病毒蔓延同步,“黑客”也不断出现,电脑犯罪事件层出不穷。犯罪途径包括:信用卡欺骗,窃听长途电话和数据通讯,非法进入政府部门、军事机密、金融机构的计算机系统进厅捣乱。目前,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

科学技术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么大,弊端这么多,是人们远远始料未及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采取什么样的对策?《科技文明的代价》一书对此也集中做了探讨,有许多精辟的观点,如:要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进行反思。因为我们长期忽视利用科学思维的预见功能,或对某些科学家的警示置若罔闻,从而造成了今天人类自身的被动局面;还有相当多的时候是科技决策人或集团缺乏全人类范围的崇高理想,受狭隘的政治、经济利益驱动,从而造成种种危害。又如,全面地理解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自身是一个系统,它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许多方面。对社会系统的整体进步来说,各门学科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事实上,社会科学发展严重不足。社会科学滞后,影响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就无法克服文明发展的畸形化,也就无法全面约束和正确理解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危害和处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再如,要解决科学技术负面效应问题,从长远的发展战略来看,必须改变人类完全依赖科技进步的生存方式,寻找新的谋生手段。要承认自然界和环境质量有价值并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经济政策,建立经济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谋生模武。关于如何协调发展,从而使人类走出目前的困境,书中作了精到的论述,指出了光明的前途。

《科技文明的代价》一书适合科技工作者读,它可使人从自身专业以外的领域看问题;该书适合领导干部读,以在制定本地区或本部门的发展计划时,多一份对后人负责的思考;该书也适合教师读,以告诉年轻学子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所取得的成功和付出的代价,当然,有兴趣的人士都可以一读。

[值班总编推荐] 梅长苏吃上外卖了,影视剧的降格?

[值班总编推荐]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 ...

[值班总编推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